今年五月去台北和TIWA交流的經驗,我覺得很棒,因為是由菲律賓移工帶著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周末生活圈,能直接和移工們以及和TIWA工作人員互動。另外也一起分享了彼此的語言,也一起坐在公園吃了一顆十元,菲律賓的鴨仔蛋。(對我們來說,真是天大挑戰)

         

  接近傍晚,大家一起坐在公園裡,分享移工們來台灣以後的狀況。

  在台灣出生的我,能和移工們一起坐在台灣的某個公園裡,聊著他們來台灣的事情,這樣的相遇竟然是因為「全球化」。

  現在的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全球化」和「資本主義」之中,但是,「全球化」和「資本主義」到底是什麼?它又如何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有帶給我們理想的生活嗎?

  每次有機會和移工談話的時候,我最好奇的總是同樣的問題:「你為什麼要來台灣?」

  除了「因為在自己的國家沒有好的工作」或者「台灣的薪水比較多」之外,我猜想,在決定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到海外工作的動機裡,多少參雜了一些「薪水」以外的原因。

  藍佩嘉在『跨國灰姑娘』中也提到的,「殖民歷史與全球化的大眾媒體建構出一種對「理想生活」的文化想像,這種想像鋪陳出菲律賓與印尼移工出國工作的決定。(P.183)」她所採訪的對象之中,除了經濟因素之外,有些人是想要藉著工作的名義踏出自己的國家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因為覺得「可以出國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或者認為離開傳統的村落,到海外工作就能更接近「現代化」的世界,消費得起更多的商品,甚至有人認為到城市工作能讓「膚色變白」,或者「看起來更年輕」。

  這些對於現代化以及異國文化的想像又是來自於什麼?可能是殖民政府所植下的觀念,讓被殖民者覺得「白皮膚」、「英語」、「都市」是美好的[1]。除了殖民歷史之外,全球化下的大眾媒體也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的觀念和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但是,在種種因素之下,選擇成為海外移工以後,似乎就很難替自己選擇一些什麼了。因為體制下的法律很難突破,還有,他們永遠被當成「外來者」看待,就像TIWA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的:台灣的政府不會重視外籍移工的權利,是因為他們永遠不會成為「台灣人」。

  TIWA工作人員說,移工在雇主的眼中,常常只是一串護照號碼,雇主甚至不知道移工的名字。移工發生問題的時候,雇主跟仲介聯絡只需要報上一串號碼,就會知道是誰,以及這個人的所有檔案。全球化下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不只是產品單一化多量化失去個性,連勞動者也只剩下號碼,看不見屬於個人的部分。然後,TIWA工作人員用一個形容詞描述移工在海外的身分:「監獄裡的勞動者」。而這個「監獄」裡充滿著剝削和人權的喪失。

  移工在異地,是沒有臉孔的生產工具廉價的傭人;在家鄉,卻是不停滿足家人親戚鄰居們的慾望的搖錢樹,以及被國家塑造成的英雄[2]

  藍佩嘉寫道:「海外移工的財力展示,經常是面對家鄉觀眾期待的不得已表演。(P.225)不只在書上看過,也曾經聽過一些菲律賓移工的分享,他們說,到海外工作以後,家鄉的人對他們的經濟期望就越來越高,有時候,在海外賺到的錢,不只要滿足家人和親戚,還得滿足鄰居的要求。我一開始覺得很不可思議,但他們解釋說,因為在宗教信仰中,每個人都必須互相幫助

  但我想,除了宗教的觀念之外,移工們會告訴在家鄉的人關於自己在海外工作的實際情況嗎?家鄉的人對於移工的經濟索求,或許是因為家鄉的人無法清楚了解海外工作的實際狀況,因此他們誤以為移工們在海外賺錢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3]。下一代看著上一代在海外工作賺錢,於是輪到他們長大後,為了養育自己的下一代,他們也跟進,然後,成為家鄉的人的經濟來源。但這種循環是好的嗎?有可能結束嗎?

 

  這幾年,關於外籍移工這個社會現象(我不想稱之為「問題」)不停在學校以及學校外被提及,而我也有一些機會親身和這些來自異國的人們接觸,對於這個現象也終於能看見比較多面向。屏除那些國際社會中勞動力流動等等的經濟、政策的角度,透過這個現象,後來我才了解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很大的共同點──對於所謂「好的生活」都有著很美好的嚮往。只是影響我們形成這個嚮往的原因不同,但這些原因都深深影響著每個人在做選擇時的思考方式。 (刷刷)


 

[1]藍佩嘉『跨國灰姑娘』(2009) P.182中討論到,文化建構也深受殖民地的學校教材影響。殖民者在殖民地所運用的學校教材,會讓殖民地的人民對於殖民者的文化有所憧憬。

[2]「菲律賓政府並以『國家英雄』之名來提升海外移工的地位,將他們的名字與建國之父黎剎與阿奎諾等民族解放者並列。」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2009) P.73

[3] 2012年春天,在一個小聚會中,一位菲律賓出身在台中念研究所的菲律賓女生說,小時候看著那些海外移工的小孩,都有好多玩具,她以前覺得很羨慕。可是來台灣以後,她看見移工們真實的工作狀況,她才了解到其實移工們很辛苦。另外,她還說,移工們都會在聖誕節的時候準備一大箱的禮物要給家鄉的家人。但是家鄉的人都以為移工們是一下子就有錢買這麼多東西裝成一箱,他們不知道,其實那個箱子是年初就買好了,然後每個月慢慢買東西,慢慢把它裝滿,然後才寄回家。